思政课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思政课教学 >>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26 09:58:03 浏览次数:


 

 

 

 

(思政课程建设材料. 内部学习使用)

 

 

 

校徽

 

 

 

 

马克思主义学院(筹)编印

2019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方案....................................................... 1

一、课程简介........................................................................................................ 1

二、总体教学目标................................................................................................ 1

三、具体教学目标................................................................................................ 2

四、教学方式........................................................................................................ 7

五、评价方式........................................................................................................ 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方案................. 9

一、课程简介........................................................................................................ 9

二、总体教学目标................................................................................................ 9

三、具体教学目标.............................................................................................. 10

四、思政教学方式.............................................................................................. 16

五、思政评价方式..............................................................................................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方案.................................................................. 18

一、课程简介...................................................................................................... 18

二、总体教学目标.............................................................................................. 18

三、具体教学目标.............................................................................................. 18

四、教学方式...................................................................................................... 23

五、评价方式...................................................................................................... 2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26

一、课程简介...................................................................................................... 26

二、总体教学目标.............................................................................................. 26

三、具体教学目标.............................................................................................. 27

四、教学方式...................................................................................................... 29

五、评价方式........................................................................................................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根据教育部“05方案”,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合并,并整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部分内容而成,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课时为54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线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的实质,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论基础。

二、总体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党情,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落实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通过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系统教学和学习,在实现总目标的基础上,主要实现三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2.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部分的重要理论、重要概念。如对立统一、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等。

3.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部分的关联性,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把握。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3.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及其他课程提供方法论指导。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

3.培养学生政治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政治方向,建立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三、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导论

1、教学目标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2、教学内容要点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教学目标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教学重点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教学目标

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观点,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教学重点

科学的实践观

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教学目标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教学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正确认识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本质,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3、教学重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本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教学目标

了解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1、教学目标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遵循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的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光明未来。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3、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优越性(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论述)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教学目标

学习和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第二节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教学重点

学习和掌握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四、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的专业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1、讲授教学法。主要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理论性、抽象性强的特点,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阐述,使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是最为基本的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方式。选用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案例,精心设计案例思考讨论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3、问题探讨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思考讨论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师生的互动讨论,提高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体验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设计相关的社会实践课题,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

5、网络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互动和考核,提高学生参与度。

6、慕课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技术,设计慕课教学材料。

五、评价方式

1、知识性评价。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理解掌握情况,一般采取期末书面纸质化考试方式进行。

2、能力性评价。在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主要采取期末纸质化考试方式进行。

3、思想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认同程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状况,主要采取纸质化考试与非纸质化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4、行为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思想状况,知行是否统一。

5、综合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仅仅通过纸质化考试有一定的局限性,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思想状况、行为状况进行综合考查。

6、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是适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取得成就、走向成功的必然逻辑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思政课堂讲授有其优势,但是学生获得感有待增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知和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确保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文件特制定本计划。

二、总体教学目标

1. 充分发挥《概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五个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现为社会主义培育人才、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育人的目标。

2. 提高学生在思政课的获得感,这是《概论》课程建设的永恒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三个规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概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创新中提高。

3.在课程建设中加强《概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爱岗敬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积极申报教改及科研课题,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

三、具体教学目标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阐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和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而能正确运用辩证思维,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认识到毛泽东的一生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革命的一生,其晚年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进而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 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特点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我们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在初步探索中由于遭受到严重挫折而产生的深刻教训,也是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进而使学生明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深谙其科学内涵,进而使学生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之于新时期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所内蕴之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承前启后,紧扣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领人民迎接挑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推进新发展阶段,科学回答了新形式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的背景,澄明新时代之内涵及其与新思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切实领会这一思想的主要开创性内容及其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贡献、当代意义。这一思想不但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世界的梦,与世界的梦息息相通。进一步认识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性。掌握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重要内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进而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第二节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第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进而认识到强国必须强军。历史有力证明,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推动人民军队的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强军事业正当时。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理解“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四、教学方式

1.实践教学方式

  依托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将《概论》课实践教学和学生校外支教实践结合,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果汇编》;依托思政部成立的志愿者社团“太阳石”,将思政课与学生校内外实践相结合,引导我院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生活实际,用智慧帮助忻州市留守儿童、孤困儿童,将帮人与育人育已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2.案例教学方式

形成突出地方特色的案例库,资源共享,在《概论》课教学中熟练应用。

3.专题教学方式

将《概论》理论教学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结合课程特色,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教学,设计课程导入、互动、讨论等环节;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结合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解释,引导和强化学生的政治认知和认同。增强课堂教学魅力,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时效性。

五、评价方式

1.同行评价

通过同行评价课程,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

教指委专家听课评价,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3.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评价可以转换思维,更新角度。

4.社会评价

《概论》课课教师通过服务社会,多方交流沟通,获得社会评价的第一手资料。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创新思维和教学方式,不断进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案

一、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介绍了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进而讲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历史。

二、总体教学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公共政治理论课,我们在教学时要时刻牢记我们的使命和初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铸魂育人。为此,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历史感、紧迫感,联系、结合当代青年学生实际,不光要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学习、生活、现实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投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三、具体教学目标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目标:

1.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掌握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熟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2. 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历史担当责任的教学和渗透,历史发展观和联系规能力的培养。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目标:

1.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深刻领会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基本任务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要求;

2. 加强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3. 进一步认识反侵略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教学目标:

1. 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表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独立的民族品格;

2.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认识这些阶级力量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对学生进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爱国、爱党的教育。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目标:

1. 把握辛亥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革命的必要性的教育,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孙中山的革命不屈精神;

2. 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以及失败的原因,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学目标:

1.认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的意义,联系青年学生和新时代的中国梦,培养青年人的爱国激情和历史担当感;

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不断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动力和源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 国共合作对推动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并从国民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中认识革命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目标:

1. 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从而加深对中国革命的正义性、必要性、进步性的理解;

2. 通过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过程,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精神;

3. 从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苦性,教育青年学生为了实现中国梦就要发扬长征精神,不怕艰苦、不畏艰难、不断创新、勇往直前。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1. 了解抗日战争的性质及其取得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民族凝聚和团结在争取民族独立中的作用,从而在今天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

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缘由及其侵略罪行,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认识、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进一步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 深刻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心和世界主义观念,发挥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教学目标:

1. 掌握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的不懈努力;

2.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历史命运,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历史特点的一种必然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教学目标:

1.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基本矛盾,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 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历程和经验,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我们今天一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教学目标: 

    社会主义建立后20年的历史进程,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挫折的同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主要表现,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1. “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确立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的新的活力;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开创、坚持、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第三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小康社会、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的方针政策,了解新时代的特征及如何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从而坚定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四、教学方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为了提高教学实效,使学习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教师在组织教学、讲授内容时,提倡“讨论式”、“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力求台上台下思维活动统一和谐,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一同发挥,实现思想认识的共鸣。

3.加强课前调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开课前,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对理论知道多少,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希望解决哪些问题,作为设计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材施教,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内国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4.实践教学

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体现理论运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课程实践教学有两种: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体现,教师分好实践小组,预留题目,实践小组在每次上课时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对本次课涉及到的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课外实践主要是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革命遗址。

五、评价方式

1. 出勤率。

通过出勤率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生在思政教学后,对纲要课学 习态度的变化,以此不断教师的创新教学。

2. 课堂的抬头率和气氛的变化。

学生抬头率的提高,说明学生对学习纲要课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而课堂气氛的变化,则反映了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 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30%)由上课出勤、课堂表现、课堂笔记、课后作业等途径考核。 期末成绩(70%)进行课堂开卷考试,卷面100分。通过学生的行为和卷面上的解答,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分析思政教学对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多大促进,了解学生思想的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 由于本课程是思政课,学生的思想难以用固定的方式来考查,所以建议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探索新的更加完备的思政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程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二、总体教学标:

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认知、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帮助大学生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知识目标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领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内涵;深刻理解中国精神实质及时代要求;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特征;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社会主义道德内容、核心与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所处历史方位和青年人使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分析社会相关现象和问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基本能力。

3. 育人目标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大学生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做尊法学法守法的模范。

三、具体教学目标:

绪论     

教学内容:

一、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引导学生把握时代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第二节  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倡导大学生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当中。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第三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积极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做忠诚的爱国者;增强改革创新责任感、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投身改革创新实践,勇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坚定价值观自信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学生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第四节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道德成果;遵守公民道德准则,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投身崇德向善的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使学生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四、教学方式

为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需要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机制的改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时代发展规划的突破口。基础课教研室把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进行调查研究作为教学方式的重点,积极探索和推广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大胆筹划筹建我院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正确认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来组织实施教学。

1在教学方式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大学生选择和接受教育的特点,教师要精心选择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专题式教学

在统一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向学生讲授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把系统教学与专题讲解相结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研室计划把教学内容分成五个专题来讲解。专题一: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开宗明义对大学生提出努力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专题二: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实现人生价值。这一专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并把自己的理想与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感结合起来,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专题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明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理由,聚焦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专题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围绕道德部分进行教育,这属于本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专题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讲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属于法律篇章中的基础理论部分。

2)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我们选取了多个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面对活生生的案例,开动脑筋,触动灵魂,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并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教学中,我们选取了案例《一生为国铸核盾——林俊德院士的人生追求》,通过对林俊德院士的事迹介绍,告诉学生,林俊德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是如何精忠报国,如何看待人生价值和追求,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教学中,我们选取了案例《习近平的知青岁月》,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让同学们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而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法律基础"部分,我们准备了案例《“于欢故意伤害案”的背后》。“于欢案”案件复杂,关于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法律解读,关于生命权与防卫权的司法权衡,关于“公平之上还有正义”……此案带给社会的有益讨论很多。我们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认真查阅法律知识,认真思考,发言踊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法律规范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增强了现实感、实践感在案例的分析学习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讨论式教学

教师运用小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能够创新授课模式,引导学生去探究、分析问题,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时,教师运用多媒体与知识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学生对知识内容具有大概了解时,教师根据知识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对知识形成疑惑,使学生在探究、思考、讨论问题中,发展思维,实现智育与教育的结合,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基础课程知识。又如,在学习“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爱国情怀案例,学生受到感染之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引导学生进入该情景中,使学生在讨论、分析知识中有所感悟,进而提升学生爱国情怀、道德素养。讨论式教学可以鼓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由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组成,主要以课堂讨论、辩论、观看视频、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实践任务由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课外实践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全员参与完成。例如:以班级为单位,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开一个演讲会,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大学生的历史责任;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传承中国革命精神;组织校园道德观察调查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校园道德观察,学生对道德示范现象和道德失范现象进行搜集,以演讲的方式展示,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公休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制宣传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在教学手段上,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外,还要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思政课内容丰富、涵盖的信息量较大,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无法生动地展现教学的内容,也无法顺应当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就需要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全面推广。

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可解决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听课的困局,激发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和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手段组织教学,使教学内容系统化、直观化,增加教学容量,便于有效理解和掌握,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局限性,使教学过程与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实际效果。

在制作PPT课件中插入使用DVMP3FLASH等,如《开学第一课》、《时代楷模》实况、《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这就是中国》、《大国崛起》、《开讲啦》、《今日说法》、《习近平治国方略》等媒体短片和影片,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电”、“全方位”、“立体感”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强直观性、客观性,提高本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每个同学能够真切接触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贴近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悟,最动人的人生体验。

鼓励老师们利用云班课实施教学,云班课教学一改过去存在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中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通过课前用手机推送教学资源、设计作业,课中用手机考勤、提问互动,课后用手机跟踪学生完成作业、阅读相关学习材料等情况,让学生获得经验值并予以考核,促使学生按时到课并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参与和课后复习,保证了学习效果。云班课教学能改变过去学生上课“贪恋手机不专心听讲”的顽疾,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手机为“思政课教学”所用,既治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弊”,又显了智能手机作为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利”,取得了一举两得之效果。

利用“学习强国”等学习软件,一方面可以拓展师生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师生共建共治共享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在选择教学资源的过程中避免教师选用资源时脱离学生个性兴趣爱好实际,可以实现师生教学共融。

3.计划筹建我院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前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讲好师院故事,需要思政同仁挖掘红色资源,创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党员培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参与机制,培养爱国、爱党、爱校、爱班的高素质人才。

五、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课程将单一终结性量化考试提升为综合过程性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综合评定学习成绩,把考试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考核评价方式与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评价细则表

考核

环节

建议

分值

考核重点

考核/评价方式

建议

权重

备注

平时

考核

30

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积极性;平时参与网络平台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果

课堂考勤

50%

根据“课堂考勤”“课堂表现”方面的占比有所不同

课堂表现(课堂演讲、答问、讨论、听课投入状况)

课程学习(网络平台学习量、互动讨论状况、作业完成质量)

50%

实践

考核

10

实践教学与教学目标切合度;深化理论教学情况;实践教学成效

实践教学活动态度评价

20%

实践教学突出对教学目标达成状况的评价

实践教学成果评价

80%

期末

考试

60

掌握基本知识情况,利用基本理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卷随堂考查

100%

试题难度分为:容易、中等、较难三个等次。

 

2.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依据
   1)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增加平时成绩权重,重点关注平时出勤状况、课堂表现及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情况。目前课程设置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达30%;同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通过强化实践过程和成果的考核,凸显实践教学在深化理论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
  
2)期末考试采用百分制开卷随堂考查的形式进行,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比达60%。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度,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统一命题,命题应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考核的知识点、题目形式、分数权重。考核内容要覆盖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并体现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基础部分、综合部分和应用能力提高部分都应占有一定的比例。
   
备注:任课教师须在开学初向学生说明本课程的考核办法。

联系电话:0350-3339133

院长邮箱:772793329@qq.com

书记邮箱:1146839184@qq.com


名       称:马克思主义学院

单位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顿奇东街1号